2013年6月30日 星期日

羅采薇〈模態現實主義的現實選擇:經驗基模裡的模態知識〉




羅采薇〈模態現實主義的現實選擇:經驗基模裡的模態知識〉

※由於本篇文章在從pdf轉到blog上時會出現亂碼,因此煩請各位與會者自行下載閱讀。感謝。:)

劉吉宴〈亞當斯論題如何避免貧乏性結果〉





劉吉宴〈亞當斯論題如何避免貧乏性結果〉


※由於本篇文章在從pdf轉到blog上時會出現亂碼,因此煩請各位與會者自行下載閱讀。感謝。:)

趙曉傲〈論Searle 內在論與自我知識的衝突〉




論Searle 內在論與自我知識的衝突


清大哲學所 趙曉傲


  傳統上,說一個人掌握或知道某個字詞的意義,意思是指那個人處在特定的心理狀態之中。直至Putnam 提出雙生地球論証以前,這個對字詞意義的想法鮮少被質疑。Putnam 的雙生地球顯示,任兩個主體主觀上無法分辨的心理狀態決定的字詞意義可以不同,因而兩個看起來沒差別的心理狀態可以擁有不同的內容。以這個為基礎,Putnam 指出辨識兩個難以分辨的心理狀態的方法,必須要訴諸主體心理狀態以外的東西。自這劃分出關於內容的兩個理論-內容內在論及內容外在論。

陳力群〈比較彌爾的價值理論跟諾奇克的經驗機器之差別〉




比較彌爾的價值理論跟諾奇克的經驗機器之差別


陳力群

一:前言


  一個典型的效益主義的觀點可以拆成兩個面向,一個是平等考量的眾人利益,另一個是將人的利益定義成獲得最多的快樂(happiness)。這兩個面向結合在一起,就會認為,道德上正確的事情就是做可以達成最多數者最多快樂的行為,錯的行為就是做沒有使最多數者最多快樂的行為1

  一個人如果要反駁效益主義,可以認為,我們不應該平等地考量所有人的利益,也許我們應該只可慮自己的利益,或者只考量自己小團體的利益。也可能會認為,我們應該要單單是「平等地考量」(equally considering)這種道德觀是不夠充分的,應該要盡可能地保障每個人的權利、幫助最弱勢者等等。

2013年6月18日 星期二

2013中清會時間流程表




7/6(六)

報到時間:13:15 - 13:45

第一場 13:45 - 14:45
論文題目:關於非科學理性觀點的合理性
 發表人:陳立昇,中正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班
 評論人:趙曉傲,清華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班

第二場 15:00 - 16:00
論文題目:Work Meaning and Context
 發表人:林斯諺,中正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班
 評論人:謝家欣,清華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班

第三場 16:15 - 17:15
論文題目:狄爾泰論心理學
 發表人:邱逢霖,清華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班
 評論人:林思婷,中正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班

第四場 17:30 - 18:30
論文題目:比較彌爾的價值理論跟諾奇克的經驗機器的反駁
 發表人:陳力群,中正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班
 評論人:邱逢霖,清華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班



7/7(日)

報到時間:09:00 - 10:00

第一場 10:00 - 11:00
論文題目:亞當斯論題如何避免貧乏性結果:從三值語意論的觀點出發
 發表人:劉吉宴,中正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候選人
 評論人:黃頌竹,中正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班

第二場 11:15 - 12:15
論文題目:個體基礎方法論
 發表人:姚懷捷,清華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班
 評論人:陳立昇,中正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班

第三場 13:30 - 14:30
論文題目:可修改性與先驗知識
 發表人:蕭銘源,中正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候選人
 評論人:趙曉傲,清華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班

第四場 14:45 - 15:45
論文題目:模態現實主義的現實選擇:經驗基模裡的模態知識
 發表人:羅采薇,中正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班
 評論人:姚懷捷,清華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班

第五場 16:00 - 17:00
論文題目:論Searle內在論與自我知識的衝突
 發表人:趙曉傲,清華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班
 評論人:張智皓,中正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班



※每個場次論文發表25分鐘,評論15分鐘,討論20分鐘

※論文發表地點:中正大學文學院412室







2013年6月3日 星期一

論文大綱



※順序依發表次序排列



論文題目:Work Meaning and Context

發表人:林斯諺,中正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班

評論人:謝家欣,清華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班

大綱:

  There are various theories for interpreting literary works. Two dominant models of interpretation have been proposed: the modern context theory and the original context theory. The former claims that the present context in which the interpreter is located can be considered in interpretation, based on the supposition that work meaning changes with historical context. By contrast, the original context theory states that it is the past context that should be considered. On this view, the meaning of a work was fixed by factors present at its cre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should be guided by these relevant constraints. By exposing the ontological flaws of the modern context view, I argue that the original context theory is a more plausible account for literary interpretation.


  Key words: work meaning, interpretation, the modern context theory, the original context theory



論文題目:狄爾泰論心理學

發表人:邱逢霖,清華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班

評論人:林思婷,中正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班

大綱:

  狄爾泰(Wilhelm Dilthey, 1833-1911)曾在《精神科學導論》中提及一種知識論基礎,用於解決「精神科學(或稱人文社會科學)的哲學基礎」的問題。他在1984年正式提出一種「描述與分析的心理學」(descriptive and analytic psychology)來完成此項工作。但是,艾賓豪斯(Ebbinghaus)、文德爾班(Windelband)、胡塞爾(Husserl)等當時的學者都對這種心理學作過嚴厲的批評,以致不少詮釋者認為狄爾泰放棄了這種心理學研究,轉而以詮釋學作精神科學基礎。

  然而,狄爾泰一開始的目標就不是要建立一種知識論模型,或透過一種心理學理論來建構心理機制或意識的作用。相反,他關注的焦點一直是具體與個別的人,希望在「已經完全發展的人」之中挖掘未知的、意識無法窮盡的「心靈生命」(psychic life)的領域。針對這一點,本文將會闡明狄爾泰對這樣一種「描述與分析的心理學」所作的重要主張,釐清他的研究核心與問題意識,以及對胡塞爾的批評作簡單回應,以便指出:狄爾泰從未放棄這種心理學的想法。透過說明它與實驗心理學的不同之處,以及前者發展出來的概念,我們將發現:與其說狄爾泰這種研究是對意識運作的心理學分析,倒不如說是對「人」或「生命」的「人類學」研究。



論文題目:比較彌爾的價值理論跟諾奇克的經驗機器的反駁

發表人:陳力群,中正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班

評論人:邱逢霖,清華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班

大綱:

  我們要過上什麼樣的人生呢?對於享樂主義者(hedonist)來說,唯一本身就是好的,或是本身就有價值的事情,就只有快樂。而因此,對享樂主義者來說
人生的目的就是讓自己獲得最多的快樂。

  享樂主義者的想法在後來被倫理學當中的效益主義者所接受。約翰‧彌爾(John Mill)是繼效益主義的創始人傑米‧邊沁(Jeremy Bentham)之後的另外一個優秀的效益主義的支持者,他對於效益主義的有許多的辯護。其中,他反對人們將效益主義理解成「豬的哲學」,至少不應該以此批評彌爾自己的效益主義。有別於邊沁,彌爾對於什麼是快樂,有另外一套解釋,這使得彌爾的效益主義在解釋人生應當如何的時候,更加地有說服力。

  然而,在彌爾寫完效益主義的辯護,百年之後,另外一位哲學家,羅伯特‧諾齊克(Robert Nozick)卻仍然對於效益主義做出批評:我們不應該把快樂當成是唯一是好的的事情。諾奇克提出了一個思想實驗:經驗機器,想藉此反省,效益主義對於「什麼事情是好的」的觀念仍然是有缺陷的。

  令我好奇的是,諾奇克的攻擊是否可以成功地說明是彌爾的錯誤呢?這是本篇的論文的研究重點。 




論文題目:關於非科學理性觀點的合理性

發表人:陳立昇,中正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班

評論人:趙曉傲,清華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班

大綱:

  科學的特徵是什麼一直是科學哲學的核心問題,而理性觀點與非理性觀點對於該問題有著全然不同的答案。傳統的理性觀點以為科學的特徵在於他有一套標榜理性的研究方法,但後來興起的非理性觀點卻拒絕這種說法,也因此他們才被理性觀點者稱之為「非理性」。本篇文章的目的在於透過布魯爾與勞丹對於科學社會學的強方案的爭辯,以及杜恩的不完全決定論,說明非理性觀點的合理性所在。前言的部分將會以目前社會上最為普遍的科學特徵談起,並簡介作為該特徵其中一個來源的波普科學觀;第二節將會透過布魯爾與勞丹的爭辯,帶出非理性觀點對於理性觀點的不滿之處;接著則是透過杜恩的不完全決定論說明,波普的科學觀確實有其不足之處;第四節就會正式說明為什麼非科學理性觀是具有合理性的;最後則是本篇文章的結語。



論文題目:亞當斯論題如何避免貧乏性結果:從三值語意論的觀點出發

發表人:劉吉宴,中正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候選人

評論人:黃頌竹,中正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班

大綱:

  許多學者認為,亞當斯論題在直覺上是成立的,它捕捉到我們在看待指示條件句時,一個最重要的依據,那就是,當我們在考量指示條件句是否可以接受時,是從條件機率的高低來評判,這使得亞當斯論題看起來是如此的可信。但支持亞當斯論題的人對於它的明確意義,以及它為何成立,則有截然不同的立場。

  對亞當斯論題的詮釋必須面臨的一個最大難題是由路易士開啟的一連串貧乏性結果,許多學者已證明,假如把亞當斯論題理解成「指示條件為真的機率等於條件機率」,就會有這些無法解決的貧乏性結果。

  作者主張亞當斯論題應理解為「簡單指示條件句的可斷說性等於條件機率」,作者的方法是明確地定義指示條件句的機率,並據此來計算指示條件句的可斷說性為何,並證明條件機率等於簡單指示條件句的可斷說性,也就是說,亞當斯論題是作者指示條件句理論中的一個特例。如此一來,在三值語意論的立場下,我們能夠提出一個對亞當斯論題的恰當理解方式,並且能避免貧乏性結果。



論文題目:個體基礎方法論

發表人:姚懷捷,清華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班

評論人:陳立昇,中正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班

大綱:

  本文探討經濟學方法論中關於化約主義的爭議——總體經濟學的個體基礎(micro-foundation for macroeconomics)——是否總體經濟學可化約到個體經濟學。自Lucas' Critique(1970)指出傳統總體理論方法無法將新政策對個體預期造成的衝擊納入考慮,使得由傳統的總體計量模型得出的總體參數缺乏穩定性。 回應該批評,學界紛紛試著將總體經濟學化約到個體經濟學,將個體預期的形成納入總體理論以提估更穩定的估計。個體基礎運動此後蔓延成當代總體經濟學典範,各主要學派皆要求:總體變數間的關係,必須要能夠從代表性個人、個體效用(廠商利潤)最適化的數學模型導出。同時,缺乏個體基礎的總體關係因不能說明其穩定性(視為ad hoc),將被拒斥。經濟哲學家Kevin Hoover反對此種方法論上的霸權,認為總體關係有其獨特之處,不同於個體經濟學範籌。他主張,總體關係不可被化約到個體經濟理論,總體理論在本體論上是不可化約,並且在方法論上的個體主義也不可行。本文中,我將回顧個體基礎化運動的理由、說明其歷史源流、澄清方法論個體主義的意義、以指出Kevin Hoover及其他反對個體基礎之經濟哲學家的看法。

  關鍵字:Lucas' Critique,micro-foundations,reductionism,methodological individualism.



論文題目:可修改性與先驗知識

發表人:蕭銘源,中正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候選人

評論人:趙曉傲,清華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班

大綱:

  1951年,蒯因在他著名的文章〈經驗論的兩個教條〉中,抨擊實證論者的分析綜合區分。他的論點可以分成兩個部分:對分析性的駁斥,以及對還原論的挑戰。一般認為,蒯因對還原論的批評,其實是在批評傳統上的先驗性:如果驗證整體論為真,則沒有陳述可以免於被經驗修改,也就沒有所謂的「與經驗無關的先驗陳述」。許多哲學家反對蒯因的論點,他們認為或者蒯因的驗證整體論是錯的,或者即使驗證整體論是正確的,我們還是可以獲得某種先驗知識。在這篇文章中,筆者將從一個歷史性的觀點來論述陳述的可修改性,並藉由這個可修改性來論證,我們不應該主張有任何陳述可以免於被經驗修改,因此,我們不應該主張有任何的先驗知識。

  關鍵字:蒯因、驗證整體論、可修改性、先驗性、先驗知識。



論文題目:模態現實主義的現實選擇:經驗基模裡的模態知識

發表人:羅采薇,中正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班

評論人:姚懷捷,清華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班

大綱:

  不同於傳統上以可能世界作為使模態宣稱為真的truthmaker,Borghini與Williams(2008)認為,要有實質意義地談可能性(possibility),必須將本體論(ontology)的範圍限制在現實世界,並從中尋找能夠使得模態宣稱為真的truthmaker。但是,採取上述觀點的modal dispositionalism的主張中似乎有幾個問題:一、在本體論上預設傾向(disposition)存在,但未解釋傾向如何能成為模態宣稱為真的條件;二、承認有些從未在現實世界中被例示(instantiate)的dispositional property(alien property)也存在,與其actualist的主張不相容。本文從上述兩問題出發,試圖提供actualist另一種選擇:以人類對於各式經驗的歸類說明為何模態宣稱為真,並解釋這樣的方式如何能提供我們一個符合actualist立場的本體論。





論文題目:論Searle內在論與自我知識的衝突

發表人:趙曉傲,清華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班

評論人:張智皓,中正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班

大綱:

  內容外在論的基本宣稱是,信念內容中的某些概念(或一個語句中的某些字詞),其應用上(application)或意義部份地受外在於心靈的東西所決定,這個主張一般被認為成功反駁傳統認為心理狀態充份決定概念外延的想法。然而,一些哲學家開始發現,如果我們接受外在論對內容的看法,則我們無法宣稱主體能擁有自我知識。

  擁有自我知識的人知道自己的想法為何,也就是知道自己的心理狀態之內容。但給定內容外在論,一個人的心理內容是受外在的東西決定,這似乎意味著如果主體不先知道外在的東西為何,他就無法知道自己的心理內容。然而主體往往對那些外在的東西無知。如果外在論與自我知識不能同時為真,那似乎放棄外在論是可行的辦法-如果內在論有能力回應原有的困難。藉由檢視Searle的整體內在論,我試著論証接受內在論也可能遇到同樣的困難。

  關鍵字︰mental content, content externalism, Searle, intentionalism, self-knowledge


2013年5月8日 星期三

2013中清哲學研討會參加辦法




主辦單位:中正大學哲學所

時間:7/6(六)~7/7(日)

地點:中正大學文學院412教室

報告時間流程安排:
論文報告25分鐘,評論15分鐘,討論20分鐘,休息15分鐘。每場報告總計75分鐘。

投稿規定:
1. 請於6/1(六)前,將200字至300字的論文大綱及個人基本資料(姓名、學校系級、電子信箱、手機),寄至指定信箱:rossignols1989[at]gmail.com(安萍),方完成發表論文之報名手續。
2. 請於6/29(六)前,將完整論文寄至上述指定信箱。論文字數需限定於6000字至10000字之間。

參加條件與注意事項:
1. 報名與會發表論文者,若未在期限內繳交完整論文,主辦單位可決定是否取消該名與會者發表論文之資格。
2. 投稿之論文大綱及完整論文,將不定期公佈於部落格上。  

※其餘活動相關訊息將陸續更新。
※大家一起來討論哲學吧!0w<